2017高考名師手記之:歷史篇(一)
"2017高考名師手記之:歷史篇(一)"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wǎng)!
2017高考名師手記之:歷史篇(一)
第1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復習要點】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復習思路】
復習本講要突出一條主線,抓住兩個重點。一條主線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制度。兩個重點:一是“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的建立,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二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復習時注意理解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注意把握同一歷史時期相關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注意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演變的整體線索。
預計2010年高考,本講知識在選擇題、探究題等題型中均有可能出現(xiàn),內容上會著重考查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里的關系,同時考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和發(fā)展中呈現(xiàn)的趨勢。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提倡制度創(chuàng)新,因此與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在高考中必將有較大的體現(xiàn)。
【知識歸納】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目的:周王朝想通過建立子國的方式來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2)內容: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
(1)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chǎn)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通過血緣的關系,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chǎn)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法的核心)。嫡長子是土地、財產(chǎn)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
(3)宗法制特點:①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就是分封制),“家” 和“國”密切結合;②保證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等級森嚴。
(4)作用: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強化王權。
二、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始皇帝”與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來歷:秦王嬴政統(tǒng)一天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把“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嬴政宣布自己為“始皇帝”,認為“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許多重要官職。
(二)廢分封,置郡縣
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縣是郡的下級地方行政機構,縣設縣令、縣丞和縣尉?h以下設鄉(xiāng)、里等基層機構。與行政相適應,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
、購氐状蚱屏藗鹘y(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谟欣诜饨ń(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極:
、偾爻揽炕实鄣膶V茩嗤,加強對人民的壓榨,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幾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fā)展。
三、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武帝的集權措施(中央、地方雙管齊下)
(1)措施:① 置中朝(內朝:尚書臺):成為朝廷的決策機構;外朝(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zhí)行機構;目的: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 設刺史:位卑權重,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包括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東漢,刺史逐漸演變成郡縣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 ③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2)影響: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tǒng)的局面,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權力的過于集中也帶來一些弊端,東漢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與宦官互相傾軋,導致政局長期動蕩。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1)三省職權:決策機構:中書省;審核機構:門下省;行政機構: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2)作用: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分割了相權,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收精兵:設置三衙統(tǒng)兵和樞密院調兵相互牽制,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并按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原則部署兵力
(2)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宰相、節(jié)度使等的權力;(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3)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據(jù)的財政基礎
4.元加強中央集權
(1)中央: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管理機關;設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關;設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
(2)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
評價:為我國以后的行政劃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礎;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融合,加強了中央集權。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趨勢:以皇權至高無上的核心;歷朝歷代積極調整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偟膩碚f: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同時,為了強化專制統(tǒng)治,歷代不斷調整變革監(jiān)察體制,選官制度。
自始至終:充斥著皇帝與丞相,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jīng)]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與前面的秦時中央集權的影響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2017高考名師手記之:歷史篇(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