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重點難點解析
結構嚴謹,善用比喻說理:
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似乎散漫無序,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本文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孟子的文章還善用比喻,運用比喻說理。以本文第二部分而言,是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未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梁惠王,使之容易接受。“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情況。
根據(jù)逃走的距離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反問,進一步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話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重點難點解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