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拆遷”抹去城市的文化記憶
材料一:2011年2月28日傍晚,隨著最后一班載客的過江索道到達終點站,29歲零兩個月的嘉陵江索道,終于和山城重慶告別。
索道運營的最后一天,1.2萬人帶著對嘉陵江索道的記憶、懷念、體驗等各種心情,來到索道運營處,買上一張票,從此岸駛向彼岸,以這種方式和這位老朋友說再見。坐索道的乘客,多數(shù)都是帶著對索道的特殊感情來的。在嘉陵江索道站臺的一面墻上,很多乘客用貼紙寫上了自己對索道的懷念,然后一張一張地貼上墻。其中一名市民表示:“生在江邊,長在江邊的人,怎么能對索道沒有感情呢?”還有市民建議,修建交通歷史博物館,把告別城市舞臺的電車、纜車、車渡等都納入其中,供大家追尋山城的回憶。
材料二:2010年5月24日,青島老舍故居修復工程竣工,同時全國首家以文學名著命名的專題性博物館“駱駝祥子”博物館落成并開館。
實際上,這幢建于上世紀20年代的歐式小樓一直以來都有人居住。陳先生便自幼生活在這里,他對這座小樓充滿了感情。1981年,老舍夫人胡絜青和長女舒濟來此訪舊,他才知道這里曾是老舍故居。對于搬遷,陳先生和鄰居們的心情都十分復雜:“我們都很贊同政府這個決定,個人都作出了犧牲,可這是為了國家,為了這座城市。如果是房地產開發(fā),而不是恢復老舍舊居,我們是絕不會同意遷出去的。”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青島市政府和市民的努力,讓這座建筑擁有了尊嚴。現(xiàn)在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城市文化,但方法不一,有些是大劇場、大圖書館,其實城市更應該去發(fā)掘自己的文化底蘊,并且加以保護。”而如果我們再不控制一下推土機的方向和速度,我們在書寫當代的城市建筑史時,會不會尷尬地發(fā)現(xiàn):我們面對的只是一部城市“拆遷”史。
材料三:2010年10月21日,南京宣布將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建立屬于南京的DNA基因庫,將保存南京2 00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對此,南京市長季建業(yè)表示,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血脈相連、代代相傳的文脈,這個文脈就是每個城市自己的DNA,也是自己的“城市故事”。南京是一座擁有2 500年建城史、4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古城,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大量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建筑藝術、文物藝術等,也擁有大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這2 00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南京不可或缺的財富,一定要保護起來。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
城 市
悲 歌
⊙ 雷陽雪
酒綠燈紅,車水馬龍——城市,注定與繁華共生。然而,當北京的古城墻轉眼成灰,當重慶的索道成為山城人的記憶,是否會有人吶喊:繁華,成了城市與文化了斷的利刃!城市正唱著一曲悲歌,一曲找尋根基的悲歌。
城市的外衣,是沒有溫度的,只有鋼筋水泥,只有紛擾的噪音。然而,因為涌入了代代更替的人群,因為有了時間鑿下的痕跡,城市的心變得溫暖起來,開出了繁花朵朵。我們的祖先是偉大的,從南向北,從人文到地理,為子孫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財富。撫過兵馬俑,才能感知一個朝代的興衰榮辱;走過四合院,才會理解北京的味道;劃過西塘,才能體會東方明珠由內而外的魅力。一個真正的城市,有其特有的標志,而這些標志不僅是文化,更是一種責任——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完全有理由,有義務去傳播與傳承!
事實上,我們并沒有盡到這一光榮的責任。相反,貪婪的人卻將這些文化通通變成了骯臟的金錢。所謂的開發(fā),不過是將城市最具意義的建筑變?yōu)槟μ齑髽,然后以世俗的眼光對其大肆吹捧;所謂的資源利用,不過是將一群群古跡變成廢墟,然后裝潢為城市的“象征”。我知道,許許多多的人走進圓明園的廢墟時都悲憤不已,看到敦煌古籍的灰燼時都扼腕嘆息?墒菫槭裁矗斘覀兛吹侥切┻能挽回的古跡被碾碎在挖土機下時,卻無動于衷?如果這就是愛國,如果這就是良知,那我不得不說,我們的良知與責任成了作秀,毫無誠意可言!
真正的良知,真正的責任,應該像朱麗婭。希爾一樣,為了保護一棵紅杉樹免遭厄運,在樹上生活了738天;應該像青島政府一樣,將老舍故居修復并成立專題博物館;更應該像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的一樣,去發(fā)掘自己城市的文化底蘊,并且加以保護。這種保護是良知與責任的共同體現(xiàn),我們去任何一個城市,都能望見高樓,都能乘坐地鐵,都能體驗霓虹閃爍,然而那些小橋流水,那些古風古韻,我們去哪里找尋?我們需要的,難道是繁華的一個又一個翻版?不,我們需要民族文化,我們需要自己的記號,寧做最獨特的玉石,不做滿天繁星中的一顆。
城市在哭泣,在悲歌,我們真的沒有聽見嗎?不,我相信并非所有的人都有麻木的心,我相信經(jīng)典在人們心中永遠不會拆遷,那是一座豐碑,豐碑是不倒的!面對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舒乙先生說,如果絕大部分的胡同和四合院都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還能找到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多年建都史嗎?是啊,當一座城市的根被活生生地拔掉,這樣的城市還具有生命嗎?充其量只是一座繁華的軀殼!
一曲悲歌,在古跡的灰燼中唱出,在空虛的城市回響,一個“拆”字,拆下了幾代人的回憶,丟棄了幾千年傳承的責任,我們的良知應該蘇醒,在感嘆痛心后,更應用行動,帶著滿滿的責任,肩并肩站成一座圍墻,守住那些過去的記憶。
點評
本文妙用擬人,讓人倍感親切。城市有心,她在哭泣,在悲歌,形象地表達出拆遷帶給城市的巨大傷害。立意有深度,見解不凡。作者理性思考時下的“開發(fā)”“資源利用”,透過現(xiàn)象,抓住了本質。城市文化被毀的背后是利欲熏心,折射出人們良知與責任的缺失。披情入文,情感真摯。面對城市文化被破壞痛心疾首,真切吶喊,要讓良知蘇醒,要用行動守護那過去的記憶。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莫讓“拆遷”抹去城市的文化記憶”到: